翻译专业:译往无前,译起远航!
一、什么是翻译专业?
翻译专业是2006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该专业隶属的学科门类是文学,一级学科是外国语言文学,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强的双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英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能够胜任涉外、商贸、科技、文学、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
我校翻译专业于2010年首批招生,2013年通过辽宁省新建专业评估,2014年通过辽宁省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评审,2016年获选辽宁省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2017年获评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9年获选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及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位列“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翻译专业A类,2022年位列“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翻译专业A+级。
二、翻译专业学什么?
学院每学年为翻译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课程教学规模一般为小班或合班授课,采用小班授课(35人以下规模)的课程占开设课程总数78%。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与时俱进,课程设置支持培养计划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专业核心课包括英语读写、英语读译、英语通识阅读、英语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英语演讲与辩论、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英汉/汉英笔译、翻译理论基础、译后编辑及校审、翻译技术、口译工作坊、笔译工作坊。此外,设立四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课程如下:
翻译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会议口译 |
商务口译、听辨与译述、口译的记忆训练、英汉/汉英视译、政治外交口译、口译职业与伦理、同声传译、法庭口译、视听翻译 |
应用翻译 |
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新闻编译、法律翻译、外事翻译、专利翻译、工程翻译、政治文献翻译、术语翻译与管理 |
翻译与本地化 |
本地化概论、计算机编程、译者知识管理、技术写作、翻译与本地化技术原理、数字化营销、视听本地化、网站本地化、语料库与翻译 |
翻译与国际传播 |
中外翻译简史、国际传播学、译作赏析、媒体与传播、外宣翻译、传媒翻译、国际汉学研究、全媒体多模态翻译、典籍英译入门 |
三、翻译专业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为优化翻译专业教学,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我校翻译专业结合地区优势办出自身特点,采取业内业外教学相结合、课堂内外实践相结合、国内国外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主要措施包括:
模式一:校内业内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是指高级翻译学院的教师教学与社会各行业翻译专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业内翻译专家实践能力过硬的优势和专业院校翻译教师的理论素养优势,提升订单培养课程比例及校外导师参与教学比例,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论素养和翻译实践能力。
模式二:课堂内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是在翻译教学中加强语言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期间,教师不仅在课内关注语言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机会,而且还依托学校建立的翻译实习基地和特殊场合的翻译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教学中积极利用省市召开的各种经济论坛、部长级会谈、夏季达沃斯、友好城市贸易洽谈会、大连市服装节、大连渔业博览会、大连国际啤酒节、大连软交会、各类招商会等社会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进行翻译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
模式三:国内国外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是指高级翻译学院通过多种渠道与国外大学及行业机构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为在校期间的教师、学生提供到国外进修、实习、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语言能力;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大外翻译专业的教学条件如何?
教学经费是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校翻译专业的经费投入能够保证专业建设需要并保障突出专业特色。翻译专业获批辽宁省转型试点专业建设经费26万元、辽宁省高等学校国(境)外培养项目20万元。此外,我校为翻译专业建设同声传译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投入180万元、虚拟仿真口笔译实训中心投入260万元、移动同声传译设备3套30余万元。每年划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经费10万元、师资引进经费30万元、图书资料建设经费5万元、实践基地建设及实习经费5万元,总投入近700万元。我校对翻译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和落实,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良好保障。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课堂教学设施和辅助教学设施等。实践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等;课堂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等;辅助教学设施主要指与教学有关的公共设施,例如图书馆、校园网等。结合翻译专业实际情况,我们重视教学设施建设,具备足够数量符合翻译专业教学需求的专业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能够保证专业教学需求。
(一)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资源
我校设有多媒体教学楼和语音教学楼,可用于翻译专业教学,所有课程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室或语音室教室授课。我校多媒体教室及语音室设备先进,每间教室可容纳40-60人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具备播放视音频文件和录制音频磁带文件或电子文件的功能。每间教室都设有投影设备,可为教室各个位置提供高质量画面和声音效果。此外,我校还建有同声传译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MTI翻译实验室、虚拟仿真口笔译实训中心,均为翻译专业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二)投建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
此实验室为翻译专业专项投入实验室,于2014年建成,面积112平方米,内设联想计算机61套(含教师机)、传神翻译教学实训系统、凌极情景实训语言实验室软件。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包含翻译教学平台、翻译实训平台、翻译实践平台。可以满足课程定制、课时安排、课件教学、课后作业、成绩统计、错误统计、素材库管理、个人实训、小组实训、术语本、个人翻译工作室、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翻译项目管理平台、语料管理平台功能、翻译工具箱等功能。
(三)投建MTI翻译实验室
依托我校翻译硕士翻译实验室,创建翻译工作坊,我院翻译专业指导教师可带领学生承揽翻译实践项目,在获国内外翻译项目前提下提出申请,组建翻译工作坊。学校鼓励语种专业间进行横向联合共建翻译工作坊,鼓励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引入市场机制,并能将翻译项目转化为翻译成果,为创建翻译语料库打下基础。学院行使管理责任,确立具体翻译工作坊项目计划、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及工作坊成员,依托实验室资源,进行翻译实践教学,提升翻译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四)投建虚拟仿真口笔译实训中心
依托我校翻译专业实验室及MTI翻译实验室,我校购置移动同声传译设备,并已建成虚拟仿真口笔译实训中心,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助力。目前,移动同声传译设备及实训中心已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虚拟仿真项目申报、同声传译活动承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翻译专业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该实验室将进行虚拟仿真课程建设,并进一步打造省级及国家级实验室。
(五)建设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翻译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翻译专业学生二年级后可参加我校赴美国、英国等国际交流学习的项目,深入目的语国家,实地考察、参观、实习,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我们与中国外文局、中央编译局、环球网、RWS、百通思达、译国译民、一者科技、英国东方精译公司、辽宁报刊传媒集团、旅顺博物馆等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可以参加校外实习实践活动。同时,我们邀请国内外翻译界知名人士到校讲座,邀请外籍教师担任演讲嘉宾,开展口笔译工作坊实践教学。RWS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获批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院积极开发海外实习实践基地,与英国“东方精译”翻译公司签署订单式翻译人才培养协议,开发国际化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海外实习。
(六)图书及网络资源丰富
图书资料建设方面,学校图书馆面积3.1万平方米,图书资料、电子信息资源丰富。纸质、电子文献总量200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15.1万册,外文图书94.2万册,馆藏文献基本形成了以外语类文献为主,兼顾其他学科的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馆藏资源体系,其中语言类图书34万册,翻译类图书近2万种,馆藏既注重采购优秀翻译作品,也重视钱歌川、Joan Pinkham等中外翻译专家的学术著作收藏;订阅国内期刊600余种,其中《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语与翻译》《语言与翻译》等外国语言文学和翻译类期刊40余种,订阅Translation and Literature、Language in Society等国外期刊78种,其中英文期刊30余种;拥有中国知网、万方、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等中文数据库22种,EBSCO、Gale等外文数据库18种,电子期刊4391种。此外,校园网络资源可满足外语视听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需要,网络应用系统如IPTV网络电视系统、VOD点播平台等受到师生一致认可和好评。校园网采用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完成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身份识别与访问控制平台及综合信息服务门户三大基础平台系统,结合新建成的数十间智慧教室,合力为我校智慧教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五、大外翻译专业的特色是什么?
14年来翻译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契机,以翻译专业与跨学科教学融合为出发点,在课程模块上体现跨学科特点,在课程教学上借助信息化手段,在课程评价上凸显案例项目教学优势,以提升翻译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近年来,学院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坚持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翻译专业逐步形成了以下办学特色:
(一)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翻译是应用型专业,我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诸多环节都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1)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人文素养并举、着重应用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可持续性。(2)完善师资储备,兼顾自培和外引,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3)利用专业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加大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使本专业始终跟随学术前沿,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指导并提升教学。(4)加强精品及一流课程建设,依托课程建设和应用型专业特色,已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特色专业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着力凸显语言实践的教学特色
翻译专业教学各个阶段以及各门课程均着力凸显语言实践的教学特色: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技能;三、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仍然紧密结合具体的语言实践。专业核心课包括英语读写、英语读译、英语通识阅读、英语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英语演讲与辩论、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英汉/汉英笔译、翻译理论基础、译后编辑及校审、翻译技术、口译工作坊、笔译工作坊。此外,设立会议口译、应用翻译、翻译与本地化、翻译与国际传播四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校内和校外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教学的阶段特征和课程形成了鲜明的实践特色。
(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探索符合大众化教育模式,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适应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翻译专业在实践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组建演讲、写作、阅读、口译、同声传译、笔译、字幕听译、外刊翻译等俱乐部对学生进行精英培养,保障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同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国际组织人才特训项目,对学生进行拔尖人才培养,并将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外事外交、国际组织、“一带一路”“中华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事业所需高级别翻译人才储备力量。
(四)与时俱进提升专业信息化建设
依托我校完备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我院翻译专业积极推进专业信息化建设。(1)推进资源共享及线上课程。依托我校在资源共享课、线上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校企合作,结合行业标准开发线上课程。开发6门在线课程涵盖翻译专业口笔译主干课程,4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上线国内著名慕课平台,充分发挥了课程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2)现有实验室资源的综合利用。依托实验室教学资源,开发翻译资源的线上线下利用,丰富实验室翻译术语库,提升实验室承接翻译实践项目能力。(3)实验室资源的升级利用。在口译实训方面,实验室可以满足基本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教学需求;在笔译实训方面,实验室拥有翻译记忆库、术语库和集快速创建、编辑和审校为一体的高质量翻译集成工具;在翻译研究方面,可设置键盘记录软件或眼动仪对翻译过程进行跟踪,进行翻译认知实证研究。由此,将翻译实验室功能最大化,体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发挥科研来源于教学并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
(五)AI赋能时代背景下的翻译人才培养
在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院翻译专业深知机器翻译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的语言技能,因为机器翻译在处理复杂、涉及文化和语境信息的文本时会遇到诸多困难,而理解这些技术的局限性,并了解何时需要人工干预和修正译文,正是AI赋能时代背景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且企业也更加注重翻译人才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院翻译专业在关注传统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对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接受和运用新兴技术的能力。新兴技术和译者是互补关系,做好翻译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懂行业、懂管理、懂技术,不断学习利用技术工具,更好地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要对新兴技术持开放态度,鼓励学生丢掉“翻译”的名片,捧起“语言专家”的桂冠,努力让自己成为创意语言专家、智慧技术专家、专业文化顾问、内容优化专家和资深行业专家。
六、翻译专业毕业生质量及就业前景如何?
(一)毕业生综合素质高
学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院常年举办“模仿比赛”“演讲比赛”“译海之星笔译大赛(译后编辑大赛)”“译海之星口译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双语朗读大赛”等专业赛事,采取班级选拔、年级复赛、院级决赛的形式,学生参与度高,取得了“以赛促学”的良好效果。同时,基于俱乐部个性化培养,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专业赛事。近些年,高翻学子在“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理解当代中国”“国才杯”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二十一世纪”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译后编辑大赛、多语种同声传译邀请赛、“辽沈最美翻译官”口语大赛、大连市“枫叶杯”英语演讲比赛等专业竞赛中屡创佳绩,荣获省市级、区域级和国家级奖项百余项。其次,翻译专业学生参加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历年均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和外语类院校通过率。此外,学院与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共建CATTI翻译资格考试推广基地,并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笔译实务”和“口译实务”限选课程,助力本科生备考翻译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将考取证书等级与学业成绩挂钩,成效显著,近些年本科生的翻译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率逐年提升。
(二)就业率、对口就业率高
学生就业率是高级翻译学院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高级翻译学院人才培养效果的最终体现。通过专业导师制等一系列的举措,高级翻译学院学生多年以来保持较高的就业率,翻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达到了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了85%以上,就业层次和质量相对较高。多人进入中铁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银行等500强企业就职。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成长,学生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学院重视学生整体发展与素质提升,在奖助学金、困难生资助方面,力度较大。每年有30%的优秀学生获得校级奖学金;常规的资助之外,学院还积极为学生创造、争取更多资源和社会支持,如“年度卓越贡献奖”“万代奖学金”“正源奖学金”等。此外,翻译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较高。毕业生中考取人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高校研究生及赴美国、欧洲、澳洲世界名校留学的学生数量稳中有升。尽管受三年疫情影响,学院2021届和2022届毕业生依然表现优异,就业率均超过90%,其中考研及出国升学率达到30%。
(三)用人单位评价高
高级翻译学院对到校招聘和考察走访的用人单位开展深入调查,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对比第三方评价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如下:
(1)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翻译专业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非常满意占60%,基本满意占30%,合计90%。
(2)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选择翻译专业学生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综合素质较高,占70%;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占65%;学校声誉好,占40%。其次,用人单位对翻译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和亲和力都比较认可。
(3)调查显示,翻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社会认可度达到五级量表中的四级水平,属于较高水平。
七、报考指南:哪些考生适合翻译专业的学习?
兴趣、才能和勤奋在翻译专业学习中缺一不可。建议想要报考翻译专业的考生能够综合考虑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就业意向等因素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就整体而言,凡是具备以下两方面的道德与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考生均可被认为最适合翻译专业的学习。
(一)道德与素质方面: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二)知识与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的汉语知识与写作能力;良好的演讲与辩论能力;了解基本的百科知识;具有较好的语言敏感性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学习能力。
翻译永无止境,选择翻译专业,勇于挑战自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将带你步入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